价值战重塑储能格局,大圆柱电池上演“逆袭”?
2025-06-06
6月,136号文正式实施,新能源项目上网电量全入市,中国新型储能产业由政策驱动正式升级为市场化驱动。储能行业格局真正由规模扩张进入价值深耕期,技术竞争走向务实,焦点正从每瓦时多少钱转向每度电创造多少价值。
6月3-5日,烟台力华电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力华电源”)携全新46系圆柱电池产品亮相The Battery Show Europe 2025(简称:欧洲电池展),以全通路无极耳创新结构、新型电极材料、热电解耦等重构技术逻辑,在展会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该46系圆柱电池产品以其高倍率、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高安全性和标准化生产能力,有望在储能价值战开打之际,成为储能系统集成企业提质增效的新引擎。
图为:力华电源在欧洲电池展上推出46系圆柱电池产品■ 技术突破:大圆柱电池的储能价值重构
自特斯拉4680电池发布后,电池企业都纷纷布局大圆柱技术路线,不过此前由于工艺难题,大圆柱电池量产装车和储能市场渗透进度不及预期,但这一局面在2025年随着圆柱电池的技术成熟和储能系统价值的凸显正悄然改变。
纵观当前主流储能电芯封装形式(包括方形、圆柱、软包),软包电池在中长期技术演进中面临外壳结构强度不足的挑战,方形和圆柱电池则更具结构创新潜力,能够支撑和推动系统的中长期技术演进。
图表为:当前主流储能电芯封装形式对比
其中,方形电芯凭借灵活的容量设计,在发电侧、电网侧等大型储能场景占主导;而在120Ah容量范围内,相比方形、软包电池,大圆柱电池具备经济、性能、安全等要素的综合优势。
据烟台力华电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副总经理、研究院院长王茂范博士介绍,力华电源的46系大圆柱电池采用自主研发的全通路无极耳创新结构,在倍率、系统循环寿命、热蔓延控制以及空间利用率、高生产效率以及标准化设计等方面性能参数突出,有望在中小容量储能(120Ah以下)以及高倍率储能场景成为“爆款”。
图为:力华电源46系圆柱电池产品的主要特点
1、持续放电能力50C,响应兆瓦闪充的热门需求
“我们自主研发的全通路无极耳创新结构,解决了焊点、转接片等过流瓶颈问题,将内阻同比降低20%。”王茂范博士介绍,该46系大圆柱电池真正实现了电池的超高倍率,目前持续放电能力可达50C。
而在今年随着比亚迪、华为等力推兆瓦闪充系统,作为兆瓦闪充的关键支撑,高倍率储能柜需求增加。而大圆柱电池凭借高倍率放电的特性,响应了近期兆瓦闪充的热门需求,并能广泛适配调频、工地/岛屿等高倍率小容量储能需求场景。
2、能量密度提升3%-5%,适配不同Pack的空间需求
大圆柱电池在实现高倍率的同时,在能量密度上也进行了升级。王茂范博士指出,力华电源的46系列大圆柱电芯,采用了新型电极材料,首创了one-unit堆叠集成设计,实现大圆柱全体系能量密度提升3%-5%,对储能系统而言,可大幅提升能量存储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圆柱电芯尺寸最小,能适应不同PACK的空间需求,成组灵活性好,无论是在狭小空间还是复杂的形状中,圆柱电芯都能找到合适的摆放位置,非常适合空间有限、需串接高压平台的储能多样化应用场景。
图为:力华电源46系大圆柱电池产品
3、8000次以上,破解储能系统循环寿命衰减危机
储能系统的循环寿命是影响工商业储能收益的直接原因。由于方形电芯对应力膨胀的适应性较弱,方形电芯的储能系统实际循环寿命远低于单体循环寿命(仅为电芯单体实验循环寿命的50%)。业内常规方形电芯的储能系统设计寿命约8000次,按每天两充两放计算,工作十年后可用容量跌至65%。
“圆柱电池不同,圆柱结构的对称性和钢壳约束能力,可有效缓解膨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大圆柱电池系统模组的循环寿命基本上等同于单体电芯的循环寿命。”王茂范博士强调,力华电源的长寿命磷酸铁锂电芯,配合自由呼吸式循环结构设计,可缓慢释放循环过程中不断增长的多余应力,将电芯循环寿命提高到8000次以上。
据了解,采用大圆柱电池,能够经受多次充放电循环,这意味着在工商业储能频繁的充放电应用场景下(如参与电网响应及辅助服务等),可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性能,降低更换电池的频率,消除传统系统8-10年的换芯成本。
4、良率提升5%,“安全+效能“破解储能行业痛点
2025年中国储能安全监管全面升级,电化学储能发展进入“安全优先“阶段。方形铝壳电池的防爆阀面积有限,并且一般设计在盖板的中间部位,一般15秒内仅能释放50%的电池能量和物质。
相对而言,圆柱电池比方形具备更高的安全性。以力华电源46大圆柱为例,通过热电解耦、微观电弧抑制等技术保证产品的设计安全,并从产热和散热双向优化电池的热管理,降低了热失控风险,产品符合IEC62619等最高国际安全标准。同时其自研的热平衡技术,成功将电芯的温度区间拓宽至-40℃到60℃,使其具备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据王茂范博士介绍,现在46系列圆柱电池装配效率已达到100-180周期每分钟(PPM),是传统方形、软包电池20-30PPM效率的数倍,可以帮助不同领域和容量规模的储能系统实现生产标准化,从而大大提升生产效率。
力华电源46系列圆柱电池采用极简制造,遵循ECRS原则,将结构件装配难度大幅降低,装配工步减少10%;并依托独创的装配外置技术和自重力组装技术,将异物源引入的可能性降低75%,产品良率同比提升5%。而且力华电源目前配备国内领先的180ppm铝壳大圆柱高速磁悬浮量产线,同时实现数智化管理,进一步保障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图为:力华电源46系圆柱电池产品引起外商的广泛关注■ 市场崛起:大圆柱电池的应用边界重构
2025年,大圆柱电池正处于从技术突破到市场崛起的关键转折点:2024年中国圆柱电池装机量达11.15GWh。行业预测显示,2025年全球需求将突破百GWh,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千亿级别,五年间实现4-5倍增长。
1、从户储、便携储能走向工商储
在传统的便携式和户用储能领域,18650、21700等小圆柱电池曾占据主流。46系大圆柱电池在保留小圆柱电池高安全性和稳定性优势的同时,能提供更高的成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因而逐步取代小圆柱电池。
同时,在分布式能源的快速发展和企业对能源管理需求的增加的双重驱动下,大圆柱电池以其较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高安全性和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势,正突破户储和便携式储能边界,加速抢占工商业储能新高地。
继时代联合的第五代 “60 系列”磷酸铁锂储能大圆柱电池面市应用后,力华电源此次也专门推出46系圆柱电池的工商业储能定制方案,采用长寿命电池与液冷一体柜设计,采用标准化、模块化设计,实现多机并柜扩容,同时开发智能化电池管理系统,实现精准监控,并通过规模化生产和供应链,优化成本。
2、场景裂变时机下,从中小储能走向泛储能
2025年,新型储能行业从“政策输血”转向“市场造血”,从源网侧、用户侧到新兴场景,储能应用场景正向多元化、细分化裂变,数据中心备电、低空经济、智能机器人成为增长点。而圆柱电池所拥有的高功率、高能量密度、标准化尺寸、灵活布局等特性,有助于储能系统集成企业在泛储能生态背景下,拓展上述新兴场景。
如在低空经济领域,对电池能量密度、倍率、抗震抗冲击、安全性以及轻量化要求高,力华电源的46系圆柱电池采用全通路无极耳设计,真正实现电池的高倍率充放电能力;采用高强度外壳和缓冲结构,增强抗震抗冲击能力;采用高度集成化的CTP/CTC技术,选用轻质材料,实现轻量化。
而在智能机器人领域考验电池的瞬时爆发能力、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等性能指标,力华电源的46系圆柱电池在实现超大功率瞬时放电的同时,还采用应力缓释技术、SEI缓搭建技术、分布式存液技术,实现电池的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而且其标准化尺寸和灵活布局能满足具身智能行业中小型化和轻量化的特性。
3、打破日韩三巨头垄断,从国内走向海外
当前,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加速,海外功率型储能领域呈现爆发式增长,对电池的功率密度、安全性和经济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圆柱电池正成为储能行业从卷成本到卷技术的关键方向,而储能需求增长,与大圆柱电池自身工艺化进程的逐步成熟形成共振,推动着大圆柱电池在2024年底-2025年年初迎来一波规模放量。
相比日韩企业在圆柱电池市场主导地位于2024年有所松动,中企在全球圆柱电池的市场份额由2023年的29.3%提升至2024年的43.6%,展现了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2025年3月,韩国三大电池巨头LG新能源、SK On和三星SDI均推出其新一代46系列大圆柱电池,以期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及储能市场中占据更大份额。
时隔不到3月,力华电源就推出46系列大圆柱电池。该圆柱电池不仅在中国市场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还在此次欧洲电池展上引起了国际汽车制造商、储能公司和技术创新者的广泛关注。
据悉,包括宝马、保时捷、空中客车、德国BOSCH、MAN、KARCHER、英国DEXORY、法国ALL Circuits、韩国INZI Controls等在内的国际名企均与力华电源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图为:力华电源此次展会现场图
据了解,力华电源在山东烟台黄渤海新区斥资超百亿元建设25GWh的46大圆柱电池项目,配备180ppm高速量产线,兼容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三元锂、钛酸锂、钠离子等七大材料体系。项目一期4GWh已投产,在储能价值战开启与圆柱电池技术成熟双重叠加效应下,企业发展前景广阔,未来可期。
■ 行家说储能总结
随着136号文正式落地,储能行业进入从政策驱动向价值驱动转型的关键节点,储能系统集成企业也从单纯的集成商视角转变为促进价值落地的终端用户/资方视角。而对于终端用户/资方来说,比起在意电池技术路线,更为注重储能系统设备全生命周期的安全和收益。
因此,无论是方形、刀片电池还是圆柱电池等技术路线的分野,不存在绝对的最优解,最为关键的是技术路线本身的特性与储能具体场景需求的适配性。
在新型储能转型的下半场,我们或将见证技术哲学的殊途同归。方形电池向大而行,刷新集成密度上限的同时,还强调全生命周期成本(LCOE)优化能力;圆柱电池由小发力,加强高倍率、高功率研发的同时,正积极实现标准化生产和生产成本的降低。这场横跨美欧亚的技术长征,终将在储能终端用户价值层面达成微妙平衡。
转发,点赞,在看,安排一下?
往期精选:
储能迎利好!国家能源局重磅,7大试点来
工商业储能下半场突围战,光储龙头的破局锚点
用户侧储能中场战事,这10大企业已就绪
行家说储能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行家说储能 写留言 ,选择留言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