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芯最高涨价15%,储能系统跟不跟?
2025-07-29
行家说储能
储能电芯涨价潮来了?
据上海钢联最新数据显示,7月24日国内电池级碳酸锂现货价格早盘报7.015万元/吨,相较于6月23日低点累计涨幅17%。与此同时,储能电芯市场供不应求,主流产品价格止跌企稳。业绩普遍关注,上游原材料价格的攀升、储能电芯的涨价是否会引发储能系统端的连锁调价反应。
政策层面同步释放重要信号。7月24日,国家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这部实施27年迎来首次重大修订的基础性法律,修正草案增设了多条与“反内卷”相关的款项内容,一场重塑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法治风暴已然掀起。
▋碳酸锂价格涨20%,储能电芯跟涨在即
期货市场上,碳酸锂价格延续上涨态势。7月24日,碳酸锂期货主力合约再度大涨,盘中涨幅接近8%,价格突破77000元/吨,创出3月中旬以来新高。现货价格方面,7月23日,电池级碳酸锂均价单日上涨1350元/吨至70450元/吨,工业级碳酸锂同步上涨1350元/吨至68800元/吨。与7月的强势回升相比,自2024年7月初到今年6月30日,电池级碳酸锂均价下跌了2.94万元/吨,今年全年下跌1.425万元/吨。
图为:电池级碳酸锂自2024年7月初到现在的价格变动趋势图碳酸锂本轮价格上涨已出现向下游传导迹象,在碳酸锂带动下,磷酸铁锂价格跟涨,储能电芯价格也步入企稳回升。其中,280Ah储能电芯均价自2024年7月的0.34元/Wh降至2025年初的0.3元/Wh,3月小幅回升至0.303元/Wh后,5.6月回落0.3元/Wh,至6月27日下探至0.299元/Wh,7月11日又回升至0.3元/Wh。314Ah储能电芯均价从2024年7月的0.35元/Wh降至今年1月0.305元/Wh,价格企稳,自6月27日降至0.303元/Wh,7月18日小幅上扬至0.304元/Wh。值得注意的是,最低价已由6月27日的0.266元/Wh回升至7月22日的0.268元/Wh。
▋涨幅5-15%!储能电芯“一芯难求”?
市场显现储能电芯价格小幅回升,同时有消息显示,部分系统集成企业已收到电芯厂涨价通知,涨幅普遍在5-15%以上。
据精控能源最新市场观察,当前电芯的调价策略主要面向新签订单,旨在反映最新的原材料成本与市场供需变化,而对于已经签订并执行的存量订单,其价格条款目前普遍保持稳定,尚未进行追溯调整。这反映出电芯厂商在应对成本压力的同时,也注重维护现有合同的履约稳定性。
精控能源进一步指出,本轮电芯涨价本质上是前期产能阶段性严重过剩背景下,市场供需关系的一次必要修正和再平衡过程,这与钢铁、煤炭等行业通过行政手段“控产保价”有显著区别。它并非单一因素驱动,是成本传导、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共振的结果。一方面,磷酸铁锂等关键原材料成本的上涨是直接动因;另一方面,政策端推动的“第二次供给侧改革”加速了低效、不良产能的出清,优化了供给结构,同时储能市场的持续增长也带来了需求支撑。
针对本轮涨价潮,弘正储能也表示,本轮电芯价格上涨本质上是市场供需格局变化的直接体现。深入分析可见,其核心驱动因素可归结为两点:首先是政策面的直接影响,当前政策引导大多数产业涨价、控产,这一定程度上对电芯价格形成了支撑;更关键的是需求端的强劲表现,当前海内外市场向好,头部电芯厂家产销两旺、供不应求,优质产能短期内呈现结构性紧缺。
这一判断在市场得到印证——据业内透露,当前储能电芯大厂货源紧张,部分二线品牌已接近断货。
鹏辉能源进一步揭示了,储能电池供不应求是供需两侧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从需求侧观察,国内市场主要受政策窗口期引发的项目抢装潮推动。随着136号文件出台,配合光伏项目531节点的储能抢装潮,短期内大幅推高储能系统产品及电芯需求;海外市场受益于全球新能源政策红利,亚太和中东等新兴市场的快速崛起,而且中东和澳大利亚等地数据中心建设提速带来的电力稳定性需求,进一步拉动了配套储能需求。
在电芯需求激增的同时,原材料供给端政策收紧与供应收缩预期主导:一方面,由于澳大利亚锂矿拍卖成本攀升,加上海外供应扰动,增量不及预期;另一方面国内矿权监管强化,云母提锂供应担忧加剧,上游磷酸铁锂材料供应短期收缩预期强烈,锂价上涨,这些正通过产业链快速传导,最终体现在储能电芯的价格走势和交付周期上。
对于当前市场态势,卧龙储能认为,当前电芯价格上涨是成本传导与市场需求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也是整个储能产业在政策调控引导下最直接的市场反应。政策对产能扩张的限制叠加原材料价格波动,使得电芯环节成为产业链中最先显现涨价压力的环节。这也可能促使政策进一步向下游传导补贴或规范定价机制。
▋电芯价格会传导到储能系统吗?
此轮电芯价格的上涨是否会最终传导至储能系统端?针对这一关键问题,多家储能系统集成企业给出了专业性的研判。
远景科技集团旗下零碳综合能源业务指出,企业将持续跟踪电芯供应态势,根据市场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当前在储能技术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背景下,储能系统价格已基本触底。结合本轮电芯价格上涨周期,远景预判,“工商业储能市场价格将逐步企稳回升,这一趋势或将改变客户当前的观望态度。”
弘正储能指出,电芯价格上涨确实会对系统售价产生一定的影响,不过在用户侧储能项目收益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系统价格上浮有限。
精控能源认为,这种涨价趋势不可避免地将传导至储能系统设备端。其产业影响在于,拥有技术优势和规模效应的头部企业能够通过技术创新和精益管理部分消化成本压力,而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中小厂商则可能因持续亏损被迫退出市场,从而加速行业的健康出清和集中度提升。
▋低位运行OR高位震荡,下半年价格走势如何?此轮电芯涨价潮会延续多久,下半年储能产品价格走势如何?鹏辉能源基于对市场动态的综合分析预计,2025年下半年国内电芯价格大概率仍将维持低位运行可能伴随阶段性小幅上涨。这一判断主要基于以下关键原因:以质量为导向的新竞争格局仍待逐步过渡实现;与此同时,“反内卷”政策逐渐落地,行业自律持续强化,对非理性价格战的治理力度加强,同时前期抢装潮需求激增的余波效应仍延续,外加海外新增订单不断释放需求,这些因素叠加预计会带来电芯价格的阶段性小幅上涨。不过鹏辉能源强调,综合来看,下半年内电芯的涨幅不会太激烈。
弘正储能补充指出,下半年一线电芯价格有限上涨,系统价格走势略滞后,但最终会与电芯价格保持相对同频波动,且系统涨幅较为温和,相对低斜率上涨。
展望下半年,精控能源预计,储能电芯价格在成本支撑、产能出清和需求复苏的综合作用下,短期内可能维持温和上涨或高位盘整的态势。然而,随着新增有效产能的逐步释放以及技术降本的持续推进,价格上涨的幅度和持续性将受到制约。在系统层面,尽管电芯成本构成压力,但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持续的技术进步将促使系统价格呈现相对复杂的走势。
与上述预判略有不同,卧龙储能预计,电芯价格很可能保持高位震荡态势,预计到第四季度或随着碳酸锂价格回落,将迎来小幅回调。而在系统端,市场竞争白热化将推动价格呈现“稳中有降”态势,但需要重点关注的是,高端定制化产品的溢价能力将持续走强。卧龙储能预判,全年储能系统均价同比涨幅将控制在15%以内。
▋小厂商出清,市场回归理性价格空间
当前,新型储能行业正处于发展范式转换的关键阶段,政策温室效应逐渐减退,市场化价值驱动正重塑行业发展逻辑,过去以价格战为主导的竞争模式已开始转向。
对此,远景科技集团旗下零碳综合能源业务分析指出,当前无论是上游材料供应链的变化还是行业“反内卷”发展环境,都折射出储能厂商无限压低成本、卷价格的竞争方式开始调头。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市场分化趋势将愈发显著。具体而言,对电芯价格波动更为敏感的一些小型系统集成厂商,其成本压力或将传导至系统设备,原有的价格优势可能迅速削弱,或将面临市场出清风险;反观那些布局完整产业链、资金实力雄厚、坚持质量优先发展策略的企业,则有望在市场回归理性价格区间的过程中,赢得更大发展空间。
在远景看来,具备自研自制电芯乃至全栈自研能力的储能系统集成厂商将展现出独特竞争优势。以远景自身为例,通过构建从自研电芯到系统集成的完整技术链,可为客户提供了供应链安全和技术可靠的确定性,这种“隐形价值”在当前充满不确定性的储能行业环境下,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而且,远景在产品创新方面的不断投入,开发行业领先的电芯、系统、软件、AI调控算法等技术,提供优质的运营服务,通过创新的技术手段来为客户创造多重投资价值,使得投入产出比最大。
弘正储能则认为,当前的价格波动尚未改变行业“生死赛”和“排位赛”的双重竞争格局,从量变到质变仍需时间过渡。虽然当前用户侧储能受电价波动影响,但远期价格保持甚至降低趋势是确定的。在预期价格保持短期合理增长的同时,弘正储能将通过智能运维、智能决策运营等数字化技术降低全寿命周期度电成本,这将成为确保长期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精控能源指出,储能系统集成商应对成本压力、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提升系统集成技术能力。通过优化Pack设计、热管理、能量管理和寿命预测技术,充分挖掘电芯潜能,提升系统整体性能和寿命。虽然电芯价格备受关注,但只有持续投入和提升系统集成核心技术,为客户提供性能更高、寿命更长、成本效益更优的整体解决方案,才是顺应政策导向、赢得市场竞争的根本路径。
同时,精控能源也呼吁行业建立更健康、可持续的定价策略:拒绝“唯低价论”,反对任何低于合理成本的恶性竞标行为,坚持基于项目全生命周期价值(LCOE/LCOS)的定价原则,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与项目长期收益。公司坚信技术锚定价值,将持续扩大“5S”(安全、长寿、能效、智慧、标准)核心技术领域的优势,为客户创造长期价值,推动行业从低水平的“成本厮杀”向高质量的“价值共创”跃升。
鹏辉能源重点阐述了当前储能行业变革的主要方向,并指出这一变革背后的行业逻辑。具体来看,当前政策扶持退坡、电力市场化改革以及“反内卷”导向等多重因素正驱动储能行业从“规模优先”转向“质量优先”。单纯的低价竞争不仅由于难盈利而难以持续,更可能因过度注重降本、轻视品质而埋下安全隐患,这种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
基于这一行业判断,鹏辉能源认为,在行业发展变革和技术创新驱动下,配置先进技术(如高能效、长循环寿命)的高端电芯产品,将通过技术溢价、质量驱动的供需关系形成稳定的价格区间,逐步推动行业价值回归。正如鹏辉所强调的,坚持价值竞争理念,以技术驱动品质升级、以价值成就客户,才是行业良性健康发展的正确方向。
上述观点也得到了同行的呼应。卧龙储能表示,本轮电芯涨价,短期内可能加速行业分化,倒逼中小厂商出清;长期看将推动储能系统向高能量密度、长寿命方向升级。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卧龙储能倡导构建“价值导向型”定价体系,并通过模块化设计降低后期运维成本,使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更具竞争力。同时呼吁,行业应建立价格协调机制,避免恶性竞争导致产品质量下滑,共同维护储能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行家说Research
此轮电芯价格上涨的核心驱动因素在于,供给端原材料受资源端扰动及反内卷政策预期影响导致成本攀升,叠加下游电池需求持续强劲,形成了供需结构性矛盾。
此轮电芯涨价大概率会传导至储能系统,但涨幅可能低于电芯本身的涨幅(如5%-10%而非15%)。长期来看,若原材料价格持续攀升,储能系统价格可能进入上行周期。
从具体应用场景来看,大储项目由于招标周期长、合同锁定价格,短期可能不会立即调整,但新项目报价可能上涨;工商业储能和户储,价格调整可能更快,因订单周期较短,且终端用户对价格敏感度较高。由此,价格传导的幅度和速度受多重因素影响,不同应用场景的调整速度不同。
同时,不同类型的企业调整幅度和速度也会有所不同。部分以低价竞争为主的小型系统集成厂商将会面临成本上升与市场生存的两难,而具备实力的企业可能选择压缩利润空间而非大幅提价。
当前,在政策红利消退、电力市场化改革深化以及供给侧改革、低质产能出清、行业反内卷趋势叠加价格法修正等背景下,电芯价格的回升,或标志着储能行业正式从低价厮杀迈向价值竞争的新阶段。
往期精选:
浙江NO.1,江苏第四?工商储竞争密度年中调研
116个!工商业储能100MWh级项目已超32GWh
如何卡位数智化储能?储能调研级白皮书启动
让更多人看到有价值的信息!
行家说储能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行家说储能 写留言
,选择留言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