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万亿市场的"核心中枢",第三方BMS隐形冠军的生存法则

2025-09-09

高特与集成商、电芯厂全方位协同,

已成为真正的行业“通用中枢”。

©图源|高特电子

文|王璟 编辑|杨倩

来源|储能严究院

“当部分系统集成商、电芯厂开始自研BMS(电池管理系统),储能第三方BMS会不会重蹈新能源汽车BMS的覆辙,被整车厂挤出市场?”

这是近两年里,高特电子营销负责人被投资者与合作伙伴问得最多的问题。

他的回答坚定而清晰:“第三方数据显示,全球储能第三方BMS份额已上升至60%左右,并且还在增长。自研与第三方并非对立替代关系,而是共生共赢的生态协作伙伴——在储能规模化放量的时代,专业第三方BMS的价值正在被前所未有地放大。”

在储能系统中,BMS被誉为“智能中枢”,承担着电池监控、保护、均衡与状态估算的核心职能,掌控电池性能、安全与寿命的命脉,直接决定整个储能系统的运行效率、经济效益与投资回报。

当前BMS行业主要分为三大阵营:

一是以宁德时代、比亚迪为代表的电池企业,凭借电芯技术实现深度整合;

二是如阳光电源、海博思创等系统集成商,以自研BMS提升系统协同;

第三类则以高特电子等第三方专业厂商为代表,凭借跨平台兼容性、高精度AI算法、标准化开发能力与深度定制能力,成为产业链不可缺失的一环。

在储能加速迈向“交易时代”的背景下,BMS必须持续响应电芯迭代、热管理优化及电网规则变化,快速演进。此时,第三方BMS凭借“船小好调头”的敏捷性,其协同优势益发凸显。

“储能是典型的To B市场,高特作为第三方能与集成商、电芯厂全方位协同,已成为真正的行业‘通用中枢’。”该负责人对「储能严究院」强调,“我们投入超百人专注于BMS研发,这在行业内绝无仅有”。

“专业的事,必须由专业的人来做”。

01

从“中枢”到“引擎”

技术驱动价值跃迁

2025年,中国储能从“野蛮生长”迈向“高质量发展”,136号文取消强配,394号文明确2025年实现电力现货市场全覆盖,推动储能从“配套设施”升级为“盈利主体”,储能必须靠“真收益”才能活下去。

在此背景下,储能客户的需求也由此从基础的“能用”转向更高层次的“好用”和“多赚”,核心关切聚焦投资收益率(IRR)与回报周期。

储能收益的多寡,归根结底取决于储能产品的精细化运营,尤其是AI算法支持下的数据服务能力,而第三方BMS凭借其在数据积累与智能算法上的持续积淀,其价值也将进一步释放,逐步成为提升系统效率与收益的核心引擎。

在“销售一代、储备一代、预演一代”的技术演进路径中,高特顺势提出“技术创新+服务延伸+生态共建”三轮驱动战略,构建以BMS为核心,融合集控管理、能量优化与云边协同数据服务的“BMS+技术生态”,成功打造四大核心引擎,形成从系统级能效提升到全生命周期价值挖掘的完整闭环。

第一引擎:主动均衡BMS,从“被动管理”到“主动智能”

安全与寿命是储能收益的基石。高特的第一重引擎,是引领行业变革的主动均衡BMS技术,推动储能系统安全管理由“被动监测”迈向“主动调控”。

电芯一致性是储能系统高效、安全运行的核心,直接决定可用容量、循环寿命与系统安全,有效避免局部过充、过放及热失控风险。

早在2011年,高特便启动动力电池均衡技术研究;2013年,率先布局电动汽车双向主动均衡,为储能领域打下技术基础;2020年,预判主动均衡将成为主流,悄然开启一场静默的技术革命。

依托业内唯一的“直流母线跨电芯能量调度”专利,高特可实现簇内任意电芯间的能量高效传递——高电势电芯向低电势电芯补能,双向趋近平均值,彻底破解电池一致性难题。

传统的被动均衡通过电阻对高电势电芯进行放电,以热能形式消耗多余能量,使电池组电压趋于一致,原理简单且成本较低,但效率不高。

相比被动均衡的单向“能量耗散”,主动均衡虽然初始成本较高,但通过延缓电池衰减,在高价值、大容量储能系统中全生命周期收益更优。

实测数据显示,全生命周期内,该技术可延长电池循环寿命超20%,提升收益超20%,显著降低度电成本(LCOS),为大规模储能的长效稳定运行提供坚实支撑。

第二引擎:全维感知BMS,热失控预警再升级

随着单电芯容量突破500Ah、系统规模跃升至7MWh,储能“向大而生”带来的安全风险呈指数级上升。

2024年11月,针对热失控频发、储能系统内部感知滞后的行业痛点,高特推出第二代集成式BMS,由此打造了第二重引擎。

据悉,该产品搭载AFE芯片GT2818,首次实现电压、温度、安全阀状态三参数同步采集,更是在业内首创将“安全阀状态”纳入BMS感知体系:

通过电芯级故障检测,比传统舱级气体检测提前预警热失控;

配合全金属传导温度传感器,响应速度提升3倍+,精准定位异常电芯;

有效阻断热扩散链路,将风险抑制在明火发生前,从根本上杜绝重大安全事故。

这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为储能系统的安全构筑了一道牢固防线。

第三引擎:BMS+数据服务,从“系统服务商”到“数据服务商”

2025年,储能竞争的本质已转向数据价值之争。高特于今年5月16日发布历时四年打造的“数据服务体系”,完成从“系统服务商”向“数据服务商”的战略跃迁。

该体系以微网运营管理平台为基座,构建“数据聚合-预测-诊断-交易-结算”五维闭环,覆盖虚拟电厂(VPP)、零碳园区、源网荷储智综合能源场景三大核心场景。

依托BMS这一最核心的数据入口,高特实现与EMS深度耦合,完成全站数据融合;基于边缘计算与云端AI模型,实现电芯健康状态(SOH)预测、热失控风险预警;毫秒级故障诊断与智能运维策略推送,降低人工成本,推动“被动运维”向“计划性运维”转型,避免非计划停机带来的收益损失。

同时,高特已取得浙江等多省VPP运营资质,成为国内首批具备运营能力的民营企业。目前平台聚合全国上千个用户侧光储场站,基于历史数据训练AI交易模型,优化电价预测与充放电策略,显著提升聚合收益。

在“零碳园区”场景中,高特实现了零碳咨询规划、源网荷储充建设、绿色综合能碳、运营服务的闭环。

第四引擎:技术平台化,从“卖产品”到“卖方案”

2025年6月11日,高特再度发起一场革命,依托“不卖柜子·只供方案”新模式,正式成为以技术授权为核心的“轻资产方案提供者”。

这也意味着该公司从低水平同质化的硬件红海内卷中跳脱出来,加速向“技术平台”转型。

该模式在BMS行业首创“卖大脑”新模式:不仅提供BMS软硬件,更开放主动均衡芯片架构、热失控预警算法、EMS调度逻辑等核心知识产权;输出整柜设计图纸、结构方案、热管理设计等全套技术包;创新实现“5S合一”(BMS/EMS/PCS/TMS/FFS),支持客户快速定制化开发自有储能系统。

对客户来说,他们无需投入高额研发,即可大幅缩短产品上市周期、降低前期成本。

方案发布当日,高特即与中石油集团济柴动力、信义储电达成战略合作,预计2025年将贡献可观出货量。

“硬件制造是红海,技术服务才是蓝海。”高特电子营销负责人强调,“我们不做终端厮杀,而是通过输出技术标准与数据能力,支撑整个行业向上生长。27年积累的万余个项目经验、算法模型与工程数据,已成为可复用的行业通用资产”。

02

27年夯实“护城河”

1998年,毕业于浙大半导体专业的徐剑虹创立高特电子。此后27年,历经三次产业迭代浪潮,该公司始终围绕“电池检测与管理”(BMS)深耕不辍。

从为传统电力提供铅酸电池检测系统,到2010年转型动力电池BMS,再到2019年选择放缓新能源汽车业务,全面聚焦储能BMS赛道,徐剑虹似乎总能掐准时代脉搏,把握住每一次产业风口。

在储能产业早期野蛮生长的五年(2020-2025),高特实现了快速发展。这一成就不仅源于高特对政策趋势的敏锐洞察,更得益于20多年的技术沉淀。

“高特管理电芯的经验非常丰富,对电芯寿命、OCV曲线、离散性等特性的理解,甚至不亚于电芯厂商自身,正是这种深厚的底层认知,这使我们能够在市场与政策爆发时,真正把握住历史性机遇”,上述负责人表示。

早在2012年,高特便参与国内首批储能示范项目。2021年,徐剑虹更是前瞻性布局BMS数据服务与智能化运维,提前卡位未来竞争高地。

这份战略定力,成为其持续领跑的关键。

高特电子的技术创新绝非空中楼阁,而是27年以来通过研发、制造、全球化与生态建设构筑起了硬实力基座,不断夯实令竞争对手难以逾越的“护城河”。

在研发方面,这家BMS巨擘一直将技术创新奉为圭臬。

截至2024年末,该公司拥有183名研发人员,占比超30%,累计投入研发超1亿元,占营收的比例近7%,有效国内外专利100多项,覆盖芯片设计、算法与系统集成等。

在主动均衡、故障录波、电池管理芯片三大前沿领域,高特电子构建了严密的知识产权壁垒。仅主动均衡技术就布局10余项核心专利,对于国内主流集成商的同类产品开发而言,这一技术往往成为难以规避的关键部分。

高特电子还深度参与行业规则制定,累计主导或参与30项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其中主导或参与起草5项BMS相关国家标准、5项行业标准,这其中包括《GB/T34131-2023电力储能用电池管理系统》等行业规范,在电池信息采集、主动均衡、性能诊断、安全防护等领域引领行业技术发展。

技术创新的长尾效应在于,细分龙头往往能够吃到足够的行业红利。

数据显示,2021-2024年高特电子在第三方BMS市场持续保持市场领先地位,2023年凭借25GWh+出货量稳居国内第一。

而根据中电联最新发布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和2024年,高特电子均位居国内储能电站BMS装机榜首。

市场表现是最直观的印证。该公司招股书显示,受益于国内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爆发式增长,其产能已处于满负荷状态,供不应求。

2022-2024年,高特电子的营收从3.46亿元增至9.19亿元,净利润从5375万元增至9842万元,综合毛利率稳定在26%左右。

这也推动其IPO进程水到渠成。作为“BMS第一股”,高特电子正冲刺A股,拟募资8.5亿元,用于建设储能电池管理系统智能制造中心及补充流动资金。

为应对市场爆发式增长,这家细分龙头正筹划全球四大生产基地。

其中,余杭BMS模块生产基地预计2025年年末前后投产,当前产线将配备高度自动化SMT贴片、组装与测试设备,单日可生产上万片BMS模块。

未来五年,高特电子计划持续扩大产能,以应对全球市场对BMS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保障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宁德时代、阿特斯、亿纬锂能、新源智储、国轩高科、中车集团、许继集团、海辰储能、金风科技等头部客户的订单交付。

成立至今,高特电子屡获资本青睐,已经完成至少四轮融资,引入国家电网、中石油、中石化、深圳国资委、三峡集团等多家央国企。

除了国有资本,招银国际、澜起投资、金浦资本、紫峰资本、阿特斯等数十家重磅战略投资者亦出现在了其股东名单中。

03

寻找高价值“平衡点”

截至2024年底,全球新型储能市场累计装机规模攀升至165.4GW,同比大幅增长81.1%。储能产业的迅猛发展正持续拉动对BMS等核心部件的市场需求。

随着储能系统向多元化、智能化、市场化深入发展,平台型、服务型、可交易的第三方BMS将成为主流。

但当前储能行业内卷趋势不断加剧,在无序价格战中,高特电子必须在安全、品质、长期价值方面进行权衡,寻找到“平衡点”。

对BMS的可靠性要求方面,高特电子始终坚持“零容忍”。

在核心元器件上,该公司始终坚持严格标准。这种做法虽推高了单件成本,但高特“绝不牺牲系统安全与长期可靠性”。

作为投资方的“不动产”,储能电站需要稳定运行长达25年,初期的硬件投入,恰恰是最有价值、成本最低的投资。

在消费电子领域,用户愿意为极致体验和完整生态支付溢价。在储能领域,高特电子同样致力于为客户打造顶级的技术体验、稳定的收益保障和无忧的运营服务。

这才是BMS产品真正的核心价值所在。

据多名客户反馈,高特作为第三方BMS厂商,长期深耕技术创新、构建高自动化生产体系,已形成显著的规模效应,在成本控制上颇具优势,这一综合竞争力正使高特在储能系统集成商中的认可度不断提升,被视为优先合作伙伴。

仅在2024年,这家BMS巨头就从亿纬锂能与海辰储能分别获得了6000万元订单。

高特电子的野心不止于国内,国际化布局也同步提速。2022年成立海外事业部后,高特电子通过“直接出口+内置国内集成商出海”双轮驱动,其海外出货增速突飞猛进,迅速打入北美、欧洲、澳洲、印度等重要市场。

如今,高特早已超越传统BMS供应商的定位——它既像微软一样提供数据服务,又如英特尔一样夯实硬件根基,成为储能价值的共创者与引领者。

高特电子以实践证明,第三方BMS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将BMS从成本项转化为收益项;通过服务延伸,从硬件供应商升级为运营服务商;通过生态共建,从单一产品提供者转型为平台赋能者。

随着行业野蛮生长时代步入尾声,真正的洗牌即将到来。

“不能把内卷停留在价格竞争上,我们要‘向上卷’,卷技术、卷模式、卷经营,降低整个产业的成本”,高特方面表示。

该公司称,未来五年,其核心任务是把主动均衡、BMS+数据服务等核心技术转化为客户看得见的收益,同时布局下一代颠覆式产品。

毫无疑问,在储能长周期的激烈竞争中,唯有坚守品质底线,以技术迭代降本、真正为客户赋能的伙伴才能赢得长远发展,成为行业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