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星能李正斌:政策开路,运营落地,储能迎来盈利新阶段

2025-10-22

利星能以“储能+”为定位,打造“设备研发生产+能源投资运营”双驱动模式。

“目前储能行业的核心挑战,已不再是单纯的规模扩张,而是如何走通从项目落地到价值跃迁的‘最后一公里’。”利星能CEO李正斌表示。

2024年12月,《关于支持电力领域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明确了新型储能等新型经营主体与其他经营主体享有平等的市场地位。

2025年,储能产业迎来关键转折。2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下简称“136号文”),推动行业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

时间来到9月,近期发布的《关于完善价格机制促进新能源发电就近消纳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192号)(下简称“1192号文”)进一步明确价格传导机制,填补激励真空,为绿电直连、微电网等灵活调节资源提供了清晰的商业回报路径。

李正斌认为,“对于项目而言,有了价格机制,面临的是一道更复杂的系统寻优难题。这不仅考验资本实力,更要求深厚的技术功底和卓越的运营能力。”

作为储能技术与资产运营深度融合的代表性企业,利星能以“储能+”为定位,打造“设备研发生产+能源投资运营”双驱动模式,自持新能源资产近3GWh。公司通过全生态闭环和智慧运营,跑通了从技术落地到效益提升的完整路径。

“我们希望通过技术创新和运营优化,推动能源结构向更高效、更清洁的方向转型。”李正斌如是说道。


利星能CEO李正斌

01

专注微电网,服务大电网

强化电力系统韧性

2025年,利星能提出了“专注微电网,服务大电网”的战略定位。

李正斌表示,“大电网是支撑能源输送的‘主动脉’,微电网则是深入用户侧、负荷端的‘毛细血管’,两者紧密联系、相互支撑。”

近年来,随着高比例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等大规模负荷接入电网,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受到一定冲击。大电网需要大规模储能作为压舱石,也需要微电网深度连接用户侧、负荷侧。

源网侧储能为大电网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基本盘,为下游微电网的并网和运行提供了稳定的主干网络环境,是微电网可靠运行的大前提。而分散的微电网承载着增强大电网韧性、优化大电网运行、促进新能源消纳的重要功能。

“专注微电网”,意味着利星能通过深耕用户侧场景,以精细化运营为客户创造多元价值。利星能不仅在金属、化工、制造、安防、能源等行业广泛建设500强“朋友圈”,更深耕微电网场景应用。

据高工储能了解,利星能在江西鄱阳打造了零碳园区智能微电网项目,该项目融合光伏、储能、充电、配电等系统,引入光储直柔技术。园区新能源接入比例达99%,在满足自身用电需求的同时,实现90%以上的绿电消纳。


利星能江西鄱阳零碳园区

从技术与经济性来看,“风光储”微电网方案已具备规模化落地的条件。李正斌强调:“目前,‘风光储’微电网系统成本已低于煤电价格,风光储一体化技术发展也已较为成熟,能够适配不同场景的用电需求。”

“服务大电网”,意味着利星能通过稳定可靠的运营为大电网安全稳定贡献力量。目前,利星能已于浙江、河北等多省建设投运独立储能电站。依托智能调度和秒级响应能力,储能电站不仅能够提升区域电力系统韧性,在迎峰度夏关键时刻进行削峰填谷,更在日常运营中实现多元化收益。


利星能保定满城100MW/200MWh独立储能电站

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深入,未来的电网将是一个由许多微电网作为节点和支撑的、更加扁平化、智能化的敏捷系统。

02

绿电直连+电价机制

打通价值实现通道

5月21日发布的“650号文”首次明确赋予绿电直连项目平等的市场地位。9月发布的“1192号文”更为绿电直连、源网荷储一体化、微电网以及虚拟电厂等就近消纳项目提供了详细的输配电价缴费测算公式,直观提出投资回报,明确经济激励。对于需要更大规模新能源供电的企业,绿电直连成为破局关键。

“绿电直连相当于给‘绿电+储能’直供负荷中心颁发了‘许可证’。”李正斌表示,“风光接入大电网的难度越来越大,而绿电直连则为高耗能企业打开了全新赛道。更关键的是解决了供应稳定性问题。”

绿电直连配储能,既能保证绿色用电,又能确保供电可靠性,这对有色金属、化工这样的传统高能耗行业具有巨大吸引力。正是基于这一判断,利星能提前布局,联合多地政府与电网企业,开展了绿电直连项目的推动工作。

以湖北省为例,利星能以某高能耗园区为核心,已率先布局全省首个面向有色金属行业的绿电直连综合能源项目,预计年内可完成项目一期交付。


利星能湖北某高耗能园区绿电直连项目

在山西,利星能同样锚准传统高能耗产业转型,投资30亿元打造有色金属材料产业园区绿电直连项目。该项目已被列入山西省重点建设项目清单,风光配储、绿电直供园区企业生产应用,为企业降低用电成本的同时,更助力山西向新能源大省转型。

“1192号文的出台,让我们此前的判断得到了政策验证。”李正斌表示,政策明确了费用测算公式,消除了投资不确定性,绿电直连即将迎来规模化发展的窗口期。

03

全生态闭环+双轮驱动

构筑高效稳健的能源运营基石

精准研判和卓越成果背后,是利星能精心构筑的新能源全生态服务闭环,从研发、制造到投资、运营全链路布局。

“生产制造能力是高新制造业的核心。”李正斌表示,自主研发确保了技术可控,更重要的是,通过全链路布局能够实现质量、成本和效率的整体优化。

目前,利星能在全国拥有三大智能化制造基地,包括江西上饶绿色低碳园区、江西鹰潭自动化产业园、江苏盐城多业态集成园区,三大制造基地形成规模化联动,规划年产能超20GWh。


利星能制造基地

从电池PACK到集成的储能系统,利星能打造了完整设备研发和生产制造链条,旗下源特流®系列储能产品契合多场景、多行业的精细化能源需求,在海内外获得广泛应用。

“自研设备可以推动标准化与接口统一,实现全链路数据贯通,为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他补充道,早在创始之初,利星能便坚持“比特流驱动瓦特流”的运营理念。“未来能源运营最核心的壁垒一定是数字化、智能化。”

不同于设备销售为主或第三方轻资产储能运营商,利星能采用“自投+运营”的模式建立护城河。李正斌表示,选择重资产模式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对项目全生命周期负责,二是深度积累运营经验。

“做运营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实力作为支撑,同时风险把控也很关键。”储能投资需要综合考虑政策环境、电价机制、项目收益等多重因素。作为在能源行业深耕多年的资深从业者,对行业周期和政策变化有着敏锐的洞察的他在谈及项目投资策略时这样分享道。

依托耀宁科技集团的雄厚资金实力,利星能在项目选择上有更多自主权。“我们坚持选择商业模式清晰、收益结构合理的项目,不会因为资金压力而降低投资标准。”李正斌表示,这种稳健的投资理念确保了项目的可持续性。


利星能舟山岱山109.5MW/219MWh独立储能电站

伴随逐渐成熟的市场机制和加速兴起的虚拟电厂业务,电力运营、聚合服务逐渐进入更多人的视野。利星能通过整合分布式储能、可调负荷、工商业光伏等资源,将分散的能源资产聚沙成塔,参与电网辅助服务市场,成为提高运营收益的重要引擎。

售电业务则是能源运营的流量入口。利星能通过将储能、微电网等资产与售电服务结合,形成独特竞争优势。“传统售电公司只能通过金融手段解决偏差考核问题,而我们依托虚拟电厂,既能通过物理手段调节负荷曲线,又能借助金融工具对冲风险,成本优势更明显。”李正斌表示,这正是双轮驱动模式的核心价值所在。

从“专注微电网,服务大电网”的精准定位,到全生态闭环+双轮驱动构建稳健运营体系,从物理资产到数字化管理,利星能在储能行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跃迁的转型浪潮中,走出了一条兼具技术深度、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的发展之路。